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文學家的名、字、號

昨日國語課時討論到文學家的名、字、號,補充資料如下,細明體的部分是重點部分,標楷體部分較深入,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往下看。
 
中國古代的名、字、號

節錄自:http://big5.huaxia.com/wh/zsc/2005/00326857.html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名是每個人的代號。姓氏是公共的,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的產生也是在氏族社會時期,同時也是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覺醒的必然結果。《說文》對名這樣解釋: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 見,故以口自名。意為,黃昏後,天暗黑不能相認識,各以代號稱。這便是名的由來。這多少有些傳說意味。人們發現使用的便利性,便逐漸通行起來,使得人皆有名,並對命講究起來。實際上,名的出現是私有制經濟出現後的必然產物。古時天下為公,一個部落一個名號,黃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隨著儒學的興起,對起名的講究越來越複雜,成書于戰國年間的《周禮》中對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條之外,還規定了六不。即(1)不以國(2)不以官 (3)不以山川(4)不以隱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幣。

  秦漢以後,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命名方面除了對五類六不同樣講究外,還對一些寓含王霸意義的字眼如龍、天、君、王、帝、上、聖、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晉以後,一代代的學風、思潮、單從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如魏晉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學盛行,起名講究高雅。如盛行以命名,如王羲之子獻之,孫靜之、楨之。畫家顧愷之,將軍劉牢之,科學家祖衝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學家顏延之,楊銜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時髦。一時間,僧佑、僧護、僧智、梵童、摩訶之名比比皆是。據正史載,南北朝帶僧字的名有122人,曇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時,道熾一時,僧也極紅。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時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兒名 (土),孫名鉅、鉤、鑒、鐸(金),曾孫名淵、泠、潛、濟、浚、澄(水),剛好是五行一個迴圈。

  另外,漢人取名:
1)尚英武,雄渾勁健。像勝、武、勇、超、猛、固、彪、舉等這很常用。
2)見賢思齊、追慕聖人。如張禹,趙禹、鄧禹、陶湯、張湯、趙湯、周昌、王昌、張堯、黃舜等就體現這一特色。
3)求長生長壽。如萬年、延壽、壽王、韆鞦、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見。


  唐宋後,取復名多起來,皇帝除外,因單名易於避諱。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1744,乾隆為孔子後裔定了三十個字為: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垂維佑 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令貼又在這30個字後續了二十個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清滿貴族則喜歡用安、福、永、泰、保全、常榮、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間命名習慣約有以下數種:

n          節令法:以生時節令,花卉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實、秋雨、秋艷、冬曉、冬梅、臘梅等。

n          地名法:紀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滬生、渝生、杭寧。

n          盼子盼財法:如來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來寶、來發。

n          動物法:阿牛、阿鼠、小魚、小狗、小龍、阿龍、小駿(馬)、小鳳、鳳兒。

n          體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護身符的重量)。

n          性變法:女當男養,亞男、冠男、家駿、家雄;男當女養,新妹、寶姬、秋月等。

n          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兩)、根山(三);張益(一)張耳(二)張山散(三)等。

n          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孫五代。

n          綜合的,如潤土(節令加五行)。

  民國年間尚洋名:瑪麗、海倫、彼德、約翰、湯姆很多。

  文革間尚紅、建、衛、忠、青等字。

  現在的趨向:朦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無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對外則稱某某氏。

 

  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n          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n          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n          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裏,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範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號也叫別稱、別字、別號。《周禮·春官·大祝》: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號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時期還不流行,葛洪、陶潛有號,當時多數人沒有。到唐宋間才特別盛行起來,原因有二:1、倫理道德加強,2、文學發達,文人講究文雅。至明清,由於文人範圍擴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來。縱觀古人命號特點,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幾條。

  自號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游,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 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號天池釣叟,明神宗朱翊自號禹齋。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豐(奕 )自號且樂道人。

  2、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金心農自號出家庵粥飯僧,都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右,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祝枝指生,後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朱 尊,自號夕陽芳草村落,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別人贈號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宋代賀鑄因寫了一川煙柳、梅子黃時雨的好詞句,人稱賀梅子。張先因寫了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墻送過鞦韆影三句帶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類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天連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陣子》詞中有露花倒影句。
  張孤雁——張炎《解連環·孤雁》
  紅杏尚書——宋祁(工部尚書)《木蘭花》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


  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算入號的範疇,有的是自號,有的是贈號。
  郭沫若(筆名)原名開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筆名(自號),而非原名。


  藝號(贈號): 張英傑蓋叫天,牛俊國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黃毛三瘦。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 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顧炎武,江蘇昆山亭林鎮人,人稱顧亭林。清代民謠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是李鴻章(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 蕪說的是翁同和為常熟人,時任戶部尚書。

  3、以封爵、謚號為號

  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謚號武穆。

  宋以後,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蘇軾一生有1438個名號,魯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歲,共用過140多個名號(主要是筆名)。

  魯迅原名周樟樹,字豫才,改名樹人。1898年,第一次用筆名,戛劍生、樹人。1818年,《狂人日記》發表時,始用魯迅筆名。三十年代後更多,最多的為193326個和193441個。這兩年也是他的創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時期。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多的可達幾十個,上百個,別號太多,反成攪亂(鄭板橋集題畫。靳 秋四索畫),所以近代以後,尤其建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少數文人存有別號,多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 文人。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並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葉聖陶未厭居,俞平柏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摘自:杭州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     (來源:千龍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